借着广交会举办的东风,粤港澳大湾区再次博得全世界的关注。本届广交会不仅汇聚全球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同时也见证着大湾区相关新政策的诞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今年一季度,大湾区内企业的营商信心已明显改善,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加速布局,相继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方案,推进湾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关支持政策向大湾区集聚
本届广交会期间,第二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同步举办。在多场主题分论坛上,相关政府部门与机构密集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支持政策与举措。
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制度创新高地”分论坛上,商务部发布了商务领域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涉及消费、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重点领域,促进内地与港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与广东省贸促会、广州市港务局等部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航运、港口等事务仲裁沟通平台,促进国际贸易交流的便利畅通。
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在受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都源于大湾区的诸多有利优势。一是大湾区外贸发展拥有庞大的产业支撑,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完整;二是大湾区一直扮演着我国贸易枢纽的角色,能够将境内产品更好地辐射到庞大的境外市场,湾区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潜力也非常大,为外贸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三是大湾区拥有外贸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有空港、海港、内陆航运,腹地广阔,交通、物流条件非常优越;四是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区,拥有政策及制度优势。”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介绍,2022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总量规模已超过韩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有关研究表明,大湾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7%,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还要高1个百分点左右。
银行机构架起金融服务联通之桥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三地资金的高效融通。为便利企业跨境支付和投融资活动,更好服务三地经贸往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加速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本届广交会展区,交通银行升级现场服务体验,围绕贸易结算、资金融通、湾区建设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数字贸服、离岸金融、汇率套保、交银湾通、普惠e贷等主打产品和服务。据介绍,近年来,交行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抢抓先行先试机遇,先后落地广东首个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广州市首笔自贸区债券等新业务。
据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李智君介绍,本届广交会,该行邀请200多家展商及外贸企业在广东全省35个分会场参会,明确2023年将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不少于1800亿元的融资支持,不少于2000亿美元的国际结算服务,切实支持广东贸易强省建设,全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末,该行对外贸企业的对公贷款余额近1800亿元。
广发银行则充分利用跨境结算、贸易融资等综合金融产品,提供线上化跨境产品便捷服务。企业通过企业网银、手机银行、现金管理等对公电子渠道或第三方平台,即可在线提交业务申请或资料,办理收付汇、信用证等国际业务。借助银行金融服务,企业可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并提升国际业务效率。
“目前,大湾区金融服务生态更加完善,接下来,金融机构要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战略性机遇,针对跨国公司的贸易往来需求,创新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开发离岸贸易配套产品,从而探索出更多外贸发展新增长点。”曾圣钧表示。
此外,专家认为,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在高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用好湾区内的多元化资本市场资源,支持、挖掘一批新动能企业,为海内外优质企业落户湾区创造更大的投资消费市场和业务合作空间。
大湾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日,渣打银行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公布2023年首季“渣打大湾区营商景气指数”(GBAI),有关指数表现好于预期。渣打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对此分析认为,这反映出在内地和香港全面恢复通关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已经重拾信心。超过一半(53%)的受访企业主表示,自年初恢复通关以来,已提高今年的业务目标。
“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对海内外投资者和创业者来说,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曾圣钧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大湾区将能够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加速营商环境的改善。
展望未来,刘健恒认为,大湾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互联互通,加速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可以加快打造“30分钟湾区出行圈”,推动大湾区城市间通行更便利。在金融“软联通”领域,还可以发挥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作用,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等实体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报记者 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