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彦

电影市场复苏,影院重新拥抱人群。但在大多数观众已习惯线上购票的当下,一则“82岁老伯想看电影但买票买到崩溃”的消息近日刷屏社交媒体。

消息里的陆老伯身在上海,遭遇了线下观影的三重难题:手持“老年机”的他对着影院的自助取票机一筹莫展;影院现场找不到排片信息;线下票价比线上贵出近一倍。子女不在身边,线下也找不到年轻人帮忙,陆老伯的遭遇看似少数甚至是个例,但一经披露即引发热议,足见面向老年人的文化消费市场始终牵系着人民关切。


(相关资料图)

在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教授看来,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物质生活层面得到充分保障的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为旺盛的需求。“尤其是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500万人的上海,在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蔚然成风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如何填补数字鸿沟,给老年人多个选项,是上海文旅产业拥抱挖潜‘文化养老’、让‘老有所乐’市场进一步提质升级的努力方向之一,也是这座城市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途中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的应有之义。”

以“靠前服务”打造更多“线下老年友好场景”

“我们已关注到此事,并将在3月召开的上海影院服务质量培训活动中将服务老年观众作为一项专门议题。”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秘书长金辉表示,陆老伯的遭遇虽不普遍,行业本身在经历疫情重创后也的确陷入了人员流失的困境,但偶然背后代表着更广泛的没有发声的老年受众群体,值得行业关注。

公允地看,在服务老年观众方面,上海其实有所布局。比如2014年起,上海便启动了面向老年群体的“阳光场”优惠票价,按影片发行价让利于老年观众,政策施行九年来续航不断。对于“搞不定”线上购票的老年群体,行业协会也曾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沪上各影院须保留线下票房服务人员,打造面向有着线下购票需求的“友好场景”。与此同时,“过去三年,防疫措施要求的无接触售票叠加影院服务人员减额近四分之三,许多影院人手不足是事实。”金辉说,行业困境是客观的,但作为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又是如同生命线一般重要的。

基于此,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将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展开新一轮的服务练兵,争取以“靠前服务”打造更多“线下老年友好场景”。这些服务包括并不限于现场引导购票、取票,老年群体优惠等。

让“文化反哺”成为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的润滑剂

采访中,楼嘉军注意到,82岁老伯买电影票遭遇的困境,其实还能在各个文化消费乃至生活场景中观察到。热门演出票“秒空”,老年人怎样与年轻人拼手速?电商直播间推出买书团购价,不会网购的老年人能否享受到优惠?凡此种种看似“常规操作”,但和电影票线下购买难类似,在身轻如燕的数字生活时代,反而成了部分老年人享受更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堵点。

对此学者提出,数字时代,等一等年迈的身影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政策推行、技术开发、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相关方面为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替代选择,也需要年轻一代以更多耐心帮助老年群体。“在信息化社会,面对老年人的数字困境,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帮助父母一辈和祖父母辈,进行‘文化反哺’。”比如,在上海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社区可以考虑开展一些“手机培训”课程,请中青年志愿者教授社区老人如何玩转智能手机里的常用软件,开掘数字生活的各种“隐藏玩法”,让“文化反哺”成为数字服务适老改造的润滑剂。

说到底,在一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快慢之间、变与不变,不是无法解决的不等式,而是可以兼顾的多选题。给予老年人更到位的关怀、更周全的考虑,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不仅是美好愿景,也是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智慧老龄社会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文汇报》2023年2月2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