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贯通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努力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8月13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走进合肥市养老服务机构,实地调研智慧养老服务,与老年人亲切交谈,关注老年人的饮食起居等。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定义。对于老年人来说,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能够紧跟“潮流”,共享数字快乐,或许就是最大的幸福。
(资料图)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如何关爱好老年人生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愈发成为提升幸福“成色”的发力点。
在安徽,老龄人口持续增长。2022年安徽省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6万人,占总人口的19.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68万人,占总人口的15.80%。数据直接地告诉我们,当夕阳红遍大街小巷时,做好这份牵肠挂肚的“夕阳事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
数字化时代,智慧养老成为养老服务升级的迫切需求。在无网不欢的数字场景下,各地养老服务机构在软硬件上也在加快迭代升级,自助测量血压、血氧,老年人上网购物,与子女家人在线互动,智慧医疗、智能健身等无处不在,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也正在不断被缩小。此次省委书记韩俊走进养老机构,就嘱托要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言语之间引领着全省养老事业新的发力方向。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尊老爱老敬老孝老,是“徽风皖韵”的温暖底色,是深耕在每一名江淮儿女心田的最质朴情愫。
比如,关怀关爱老年人,安徽老年助餐行动持续深入推进,各地从最基本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入手,在全省打造“10分钟就餐服务圈”,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暖心又暖胃;积极回应老年人关心关切的养老服务,鼓励推行长三角区域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式养老等模式,日益丰富的养老场景,展现着安徽养老事业攀升的轨迹。
一个为人民执政的脉络尤其鲜明——在民生领域形成更多有显示度、感受度的标志性成果,就要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上实现新突破。而老年人养老是牵动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这份“夕阳事业”,大有可为,大可作为。
今年来,安徽把老年人事业不断提升至新的标准高度来布局。不论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养老院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守牢生命安全底线;还是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等方面开展一体化试点,以生活“便利度”提升老年人幸福养老“满意度”;或是集聚优势资源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养老服务选择……一桩桩老年人、子女关切的“心头事”,一一进入省委工作的重点项,引领全省上下时时刻刻把人民立场站得稳而又稳。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养老这一“夕阳事业”,当持续发力培育,涌现出更多的养老“朝阳产业”来。不论是社区养老服务,还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或是设备齐全、服务前卫的专业化智慧养老服务,都需要深度融合发展,以更多的服务新招、实招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便利化,让老人享受到更加精细、多元化发展。
安徽65岁及以上人口近千万人。老年人口多是基本省情。从全省各地现状来看,养老服务不足、养老保障缺乏、养老费用较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乡村地区表现的相对突出。除此之外,养老费用也是很多老年人担忧的现实问题,老年人省吃俭用一辈子,舍不得花钱很正常,那些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难以承担高额的养老费用,等等,都可能是全省各地发展养老事业时直接遇到的现实情况。
这也提示我们,发展养老事业,更要关注好老年人需求,注入更多的公益行动、分配好社会爱心,这些都是推动助老爱老行动普惠老年人的必要之举。
在一些地方,就推出了“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概念,是指以“时间币”的方式对志愿者服务时长进行记录和储蓄,志愿者在60岁以后可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使用,在政府治理的积极参与下,这一模式成为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类似创新,在安徽一些地市也有实践,收效明显。
守护好最美“夕阳红”,全省上下当全面多维发力,落实好省委部署要求,大胆探索,创新实践,比如大力推广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持续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调动各层面力量优化“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等,以更多贴心服务把老年人的呼声变成掌声、喝彩声,努力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宛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