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渭南报道(记者 李文斌)6月13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红兵就渭南“深化‘三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相关问题进行通报。

据刘红兵介绍,渭南市“三名+”建设工作以“名校+”建设为统领,以“名校长+”“名师+”建设为抓手,深度融合,整体推动。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以名校带薄弱学校,带农村学校,从而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建“名校长+”发展共同体,以名校长带新入职校长,带乡村骨干校长,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全市培养一支骨干校园长队伍;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以名师带青年教师、带新入职教师、带乡村教师,提升教师的整体教研教学能力,组建市县校三级“名师+”研修共同体,从而培养近万名的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渭南全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名校+”教育联合体257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266个、“名师+”研修共同体3318个,开展各类研修研讨活动21000余场次。骨干校长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三名+”建设的渭南新格局。

下一步,渭南市教育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缩小校际、城乡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渭南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从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迈进、从学校全面建设向内涵高质量发展迈进。

渭南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三名+”办公室主任李忠海介绍,“三名+”建设工作的核心就是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县域为主,域外补充,以“名校+多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方式为基础,采取上联下加外挂等灵活形式,通过苏陕帮扶协作和省市重点项目,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探索完善一长多校、兼并融合、集团化办学等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在联合体内做到“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备课教研、教学进度、研修主题、学生活动、教师培训、质量检测、量化评估”等“九个统一”并通过细化运行机制、强化师资流动、落实一体管理、共享优质资源、探索捆绑监测、打造亮点品牌等措施,充分发挥“名校”合作共享的资源优势,带动“+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同课异构”和“研课议课”深入开展,“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大大促进了校际间交流跟岗、互动互学、互帮共进、协作共赢,区域内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城市与乡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生源回流逐渐向好,进一步解决城乡、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渭南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李忠海讲到,渭南全市“三名+”建设工作以“名师+”建设为抓手,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用三年时间组建市级“名师+”研修共同体150个;组建县级“名师+”研修共同体300个;校级“名师+”研修共同体的组建含盖全市所有专任教师。各级“名师+”研修共同体落实“10+X”工作任务(能手培育、课题引领、论文撰写、研讨交流、搭建共享平台、示范课展示、微课录制、送教活动、主讲报告、专著提炼、“X”多元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名师”带“名师”,培养更多的业务骨干教师,提升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市教育局在推进工作上分层分类,将“名师+”建设工作分市、县、校三级,明确各级职责,市级典型示范做实辐射引领,县级骨干带动夯实活动实效,校级全员覆盖助力校本研修。共同体覆盖所有学科类别,确保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每位教师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研修共同体中得到学习和提升。

目前,渭南全市共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3318个,参与教师52747人,开展活动16319余次,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建教育强市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