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灌溉。近日,福建、陕西、上海、河北等地接连出台专门政策文件、开展专项行动,引导信贷资源进一步向民企倾斜。多地深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提高支持政策“直达性”,拓宽股、债等直接融资渠道,打通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资料图)

滁州韩上电器是一家集合家电器材研发和海外销售的民营企业,年出口量近1亿美元,公司出口面临一定账期压力,有迫切的出口融资需求,但企业重资产有限,传统的抵质押增信方式难以推行。中信银行合肥分行在摸排该企业融资需求后,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出了信保池融资的解决方案,企业在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后,中信银行为其提供3000万元融资额度,并在今年1至4月累计为客户放款近300万美元。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今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进一步倾斜金融资源,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上述案例就是一个缩影。

而进入二季度以来,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落地。

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四部门出台六方面、16条工作意见;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会同四部门制定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六方面22条工作举措;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市工商联组织开展“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服务月”,并发布上海银行业持续优化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倡议……围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多地政策“组合拳”频出。

加强信贷资金保障成为政策引导的重中之重。如,福建省出台的16条金融举措明确新设福建省中小微企业“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资金贷款,首期规模100亿元,省财政安排贴息资金1亿元,重点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的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工商联联合举办民营企业银企对接暨集中授信签约活动,10家银行与30家民营企业现场签署授信协议,签约民营企业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信息科技、交通物流、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授信金额达1200多亿元。

深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提升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直达性也成为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福建省出台的16条金融举措提出,做好民营企业金融需求清单推送工作,深化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搭建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沟通桥梁,促进互融互通、共享共赢。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会同四部门制定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也提出,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用好“工信贷”白名单等各类重点企业名录,开展“十行千亿惠万企”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不少地方部门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融资对接平台,并在助推精准匹配信贷供需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获悉,其会同市工商联常态化梳理重点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已汇集重点民营企业135家,依托长江渝融通货币信贷大数据系统推送金融机构全面对接,一企一台账持续跟进金融服务,及时响应信贷需求,已累计为62家企业新发放贷款60亿元。山东省已实施三年的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旨在促多元对接和量身定制服务,3月末已结对辅导企业49863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0%以上。

拓宽民企直接融资渠道也是政策“组合拳”之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会同四部门制定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推进使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鼓励央地合作增信,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河北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印发的《河北省2023年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提出,“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个性诊断、业务指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分级分层开展精准服务,有效衔接券商辅导备案,助推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

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效,民营企业融资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善。不过,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长期来看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难题,必须要通过设计实施激励相容的机制安排,切实提高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

“实际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支持经营主体走出困境,推动宏观经济逐步恢复,央行创设了多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对助力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在总量上,货币政策应突出“有力”,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而在结构上,突出“精准”,继续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中的长期性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等的支持。